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近日,全国开启“高温模式”,多地出现了35℃以上的高温,而成都、杭州、上海更发生多起“热射病”事件。热射病属于严重中暑,各位宝妈一定要帮孩子做好防暑降温的措施,防中暑也不只是吹空调那么简单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【热射病 中暑的“hard模式”】
热射病,属于重症中暑。它会因高温引起人体的体温调节功能失调,从而使体内热量无法散发、过度积蓄,继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。热射病通常发生在夏季高温高湿度的天气。
一般出现头晕恶心和乏力的症状属于轻度中暑,这时候也一定要记得“哪儿凉快哪儿待着去”。而重度中暑也分为三个阶段:热痉挛,即让人体大量出汗导致电解质的丢失,出现身体抽搐、意识不清等症状;热衰竭,比热痉挛更为严重的演变,高温持续不下,脏器功能会出现障碍;热射病,这是中暑中最严重的等级,它会让人体内脏的温度超过42℃,出现细胞功能障碍。
“热射病”的诱因与气温、湿度、风速三大因素有关。诱发中暑的因素很复杂,但其中主要因素还是气温。根据气象特点,可将发生中暑现场小气候分为两类:一类是干热环境,气温高、辐射热强、湿度低,环境气温一般比室内高5~15℃,相对湿度常在40%以下;另一类是湿热环境,气温高、湿度高,但辐射热并不强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【远离热射病 别把孩子留在车里】
什么样的人容易出现热射病?有人觉得只要不长时间在户外暴晒,出现严重中暑的可能性还是很低的。其实不然,不是只有长期在大太阳下曝晒的体力劳动者才会患有热射病,年老体弱的城市居民,长期处于闷热的环境中,也有患此病的可能。
因此,妈妈们需要警惕,除了在高温暴晒天气减少孩子的户外活动外,还需要注意不要让孩子长时间处于闷热的环境中,特别是不要将孩子单独留在熄火的车内。
当气温达到35℃时,只需要15分钟的阳光照射,就能让封闭车厢的温度就能升至65℃。在这样的高温下,幼儿的体温上升和体内水分散失的速度都远比成年人快,他们的呼吸系统和耐热能力又不如成年人,因此很可能发生 “热射病”,即因体内热量过度积蓄而引发神经器官受损,甚至死亡。除了家长要避免将孩子留在熄火的私家车内,还要避免孩子在封闭的校车、大巴内滞留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【热射病来了 我们能做什么?】
既然孩子也可能会被热射病盯上,那么妈妈们一定要擦亮眼睛,及时地对孩子的症状做出判断,并采取急救措施。
热射病的症状:孩子的体温可达到40℃以上,但皮肤干热无汗,孩子还会觉得口干。另外,可能会出现昏迷及神志不清的状况。血压升高,严重时则呼吸衰竭、心力衰竭、脏器衰竭。面对热射病,是否及时、妥善抢救是关键。
热射病急救,妈妈这样做:
1. 如果症状尚轻,需要让孩子迅速到阴凉通风的地方仰卧休息,同时解开孩子的衣扣、腰带等束缚身体的东西。可服十滴水、仁丹等防治中暑的药品。
2. 当孩子体温持续上升,有条件应该准备澡盆,用温水浸泡孩子的下半身,并用湿毛巾擦浴上半身。
3. 如果孩子已经出现意识不清或痉挛,这时应让孩子保持昏迷体位,并保证孩子的呼吸道畅通。此时需要及时通知急救中心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【预防热射病 从预防中暑开始】
热射病是重症中暑,若妈妈们能帮孩子做好防暑降温的措施,远离中暑,也就能摆脱热射病的侵袭了。下面就为妈妈们介绍一些防暑降温的小贴士。
TIPS 1:躲避烈日
夏日的炎炎烈日是导致中暑的最重要也最直接的因素,因此防暑降温的第一步就是避免在烈日下长时间暴晒。应尽量避免上午10点到下午16点带孩子在户外行走,若非不得已,要注意打伞或带遮阳帽,并控制好在户外的时间。
TIPS2:及时补充水分
炎炎夏日一定要让孩子养成多喝水的习惯,不要等孩子喊口渴了才让他喝水。另外,平时可多吃些新鲜蔬菜和水果。还有一点需要说明,如果孩子已经有轻度中暑的症状,不要让他大量喝白开水,虽然在中暑时喝白开水可以补充水分,但是,人在失水状态下,喝下太多的白开水,就会产生“排出去“的反应,结果反而又回到失水状态。正确的做法,应该是喝些淡盐水或者鲜果汁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TIPS3:孩子的营养要跟上
夏季面对高温,孩子的营养膳食应以高热量、高蛋白、高维生素A 、B1、B2和C食物为主。平时可多吃番茄汤、绿豆汤、豆浆、酸梅汤等。
TIPS4:保证充足的睡眠
夏季日长夜短,因此容易感到疲劳。让孩子保证充足的睡眠, 可使大脑和身体各系统都得到放松,既利于孩子的活动,也是预防中暑的好措施。
TIPS5:防暑药物要常备
炎夏带孩子外出,妈妈们最好随身备一些防暑的药物,如人丹、十滴水、藿香正气水、清凉油、无极丹等。一旦孩子出现中暑症状就可服用所带药品缓解病情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【解暑误区:这些方法要慎用】
有些妈妈觉得自己在帮宝宝防暑降温方面自有一套,但是有些防暑降温的方法妈妈们要用得恰当,否则用错了方法,不但达不到效果反而会影响宝宝的健康。妈妈们,要注意这些防暑误区!
误区一:空调一开 万事OK
有些妈妈认为,在如此炎热的天气,只要让宝宝舒舒服服的空调房里就万事OK了。事实上,空调不是你想开,想开就能开。空调温度开得过低,会让室内外温差过大,一进一出反而更容易让孩子中暑。正确的做法应当是渐进式地调节室内的温度,使人逐渐适应温度的较大变化,同时居室温度的变化幅度,应控制在3摄氏度到5摄氏度之间。
误区二:穿得越少越清凉
有些妈妈在带孩子外出时,就让孩子“清凉上阵”。其实,如果气温超过35℃,皮肤裸露在外不仅不凉爽反而会吸热,更容易导致孩子中暑。另外孩子夏天着凉多是因为室内外温差太大--当孩子满头大汗地从室外进入空调房,毛细血管经历“冰火两重天”,轻易就会患上感冒。家长在夏天给孩子选衣服时,最好选散热吸汗比较好的棉布衣裤,而且长短应适中,应该可以遮掩部分四肢,不要一味追求最短最小。
(点击图片进入下一页)
误区三:冷水洗澡更凉快
天气炎热的时候是不是洗个凉水澡更舒服呢?事实上,大汗淋漓时用冷水“冲凉”会使全身毛孔迅速闭合,使得体内的热量不能散发而滞留体内,从而易引起各种疾病。正确的做法,应该是选择温水浴,因为洗温水浴散热更快,而且浴后会让人感觉通体清爽。
误区四:室内地面泼水能防暑
夏天的时候,有些妈妈会选择在室内的地面泼水降温,但这种做法可能达不到降温的效果反而更容易引起中暑。这是为什么呢?如果室内通风透气不好,空气不流通,在地面上泼水,蒸发的水汽难以向外散发而滞留在空气中,就会使室内空气湿度不断增大,而且,时间稍长,室内气温又会上升,这时,就会使人感到室内更闷热,从而引发中暑。
8月24日,由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制定发布的国内首个《婴幼儿辅食餐》团体标准在北京发布解读。该...