导语:近日,有报道称婴儿奶粉中也含有反式脂肪酸,一时间让众多爸妈心慌不已。反式脂肪酸一直都是负面词,如今出现在婴儿奶粉中,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?
婴儿奶粉是每个宝宝成长发育过程中必不可少的食物,它的安全问题自然也受到了妈妈们的格外重视。然而,近日有媒体报道内地婴幼儿奶粉含有反式脂肪酸,这可让妈妈们炸开了锅:反式脂肪酸不是对人体有害吗?奶粉中怎么会有反式脂肪酸?这对宝宝会不会产生影响呢?
内地婴幼儿奶粉含反式脂肪酸?
7月8日,香港《南华早报》一篇题为“内地婴儿奶粉含反式脂肪酸”的文章,引起了轩然大波。文章写道,包括贝因美、圣元、伊利在内的多家国产品牌旗下的婴幼儿配方奶粉中,均检出了一定含量的反式脂肪酸,而同时送检的美赞臣和惠氏两个国外品牌均未显示含反式脂肪,还提到了“反式脂肪酸可以导致心脏病,婴儿不宜饮用”。
“反式脂肪酸“这一陌生的专业词汇,再加上”心脏病“这一骇人听闻的关键词,这则新闻一经发布就引起了社会高度关注,并再度引起了广大消费者的恐慌。对此,国家食药监总局称,反式脂肪酸广泛存在于各类食物当中,国产奶粉中的含量亦符合标准,而进口奶粉同样含有反式脂肪酸,也有不少专家提出了质疑:奶粉中含反脂正常,甚至“应该”含反脂。
正值发改委大力打击洋品牌价格垄断的微妙时刻,这不免让人产生怀疑,反式脂肪酸的报道会不会只是利益的驱使?有媒体文章以及微博网民,更直接将剑尖指向了“别有用心”的利益团体,认为这是在刻意抹黑国产奶粉。不论怎样,在媒体的宣传下,反式脂肪酸反倒火了一把,几乎成了人人谈之色变的“恐怖”对象。
反式脂肪酸是什么?
我们常说的脂肪是由脂肪酸和甘油形成的甘油三酯,动物油、植物油均是如此。而脂肪酸按照其分子结构中是否存在不饱和键分成“饱和脂肪酸”及“不饱和脂肪酸”两类,反式脂肪酸就是一种不饱和脂肪酸,它因为化学结构上有一个或多个“非共轭反式双键”而得名。
自然界中,天然植物油双键的存在形式都乃顺式结构,为顺式不饱和脂肪酸。但人们发现它们不饱和程度高、抗氧化能力差、稳定性不好,因此就通过氢化加工改变油脂性质,使其常温下为固态或半固态。但氢化过程会导致油脂产生部分异构化──反式脂肪酸由此诞生。
它主要有以下两个来源:一是来源于天然食物,主要来源于反刍动物,如牛、羊等的肉、脂肪、乳和乳制品。二是加工来源,主要是植物油的氢化、精炼过程,食物煎炒烹炸过程中油温过高且时间过长也会产生少量反式脂肪酸。
反式脂肪酸究竟有多可怕?
随着媒体的一再报道,反式脂肪酸渐渐被人熟知。当然,类似的报道大多围绕其对身体的不利影响,因而反式脂肪酸作为一种对人体有害的物质而被列在了“反派”行列。那么反式脂肪酸究竟对人体有何危害呢?
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,反式脂肪酸能够增加冠心病患病率,并且可以导致人体内低密度脂蛋白、甘油三酯升高从而影响血脂;美国一项大型营养研究也证明,反式脂肪酸的摄入量越高,患心脏病的风险就越大;另外,对婴幼儿来说,反式脂肪酸还会影响生长发育,并对中枢神经系统发育产生不良影响。与此同时,目前尚没有任何科学证据表明其对人体存在任何有利的影响。
国家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专家表示,目前研究最多、结论也最肯定的一个方面是,摄入过多的反式脂肪酸,会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风险;部分研究还表明,过多的反式脂肪酸可能会增加糖尿病的危险性,对婴儿的出生体重、过敏、哮喘等可能产生一些不利影响。但是,尚无明确证据表明反式脂肪酸与早期生长发育、Ⅱ型糖尿病、高血压、癌症等疾病有关。
反式脂肪酸潜伏在哪里?
既然反式脂肪酸对健康有害,我们就要尽量避免它。但事实上,反式脂肪酸至今依旧活跃在食品行业,存在于不少食物中。我们常见的很多食品,如奶茶、蛋糕、饼干、速溶咖啡等都是反式脂肪酸的潜伏地。要避免反式脂肪酸的危害,我们就要先学会辨别它,因为它“潜伏”工作做得很好。据调查发现,人们已经被含有反式脂肪酸的各种加工食品团团包围。
可能含有反式脂肪酸食物:酥脆饼干、曲奇、蛋挞、派、各种酥皮点心、起酥面包、巧克力布丁、巧克力热饮、巧克力酱、沙拉酱、花生酱、薯片、面包冰激凌、奶茶、爆米花、巧克力糖、奶油糖果、咖啡伴侣、植物奶油、炼乳等等。
反式脂肪酸的“隐身衣”:氢化植物油、植物黄油、人造奶油、人造黄油、人造脂肪、黄奶油、蛋糕油、起酥油、酥皮油、代可可脂、麦淇淋、奶精等等这些看似美妙的名字,其实都是反式脂肪酸的“隐身衣”,其中不仅含有大量饱和脂肪酸,更含有反式脂肪酸。
奶粉中的反式脂肪酸
报道中指出内地奶粉中含有反式脂肪酸引起了妈妈们的恐慌,其实,不管是人乳还是牛乳,都天然存在反式脂肪酸,牛奶中反式脂肪酸约占脂肪酸总量的4%至9%,人乳约占2%至6%,因此,在奶粉中检出反式脂肪酸很正常。对于天然的反式脂肪酸,至今并无任何科学文献能够证明会对人体健康产生负面影响。
尽管如此,我国对反式脂肪酸含量也有了新的国家标准,对反式脂肪酸的最高限量做了规定,即婴儿配方奶粉每100克总脂肪不得超过3%,且不得使用氢化植物油。这与国际食品管理委员会的标准也是一致的。
而报道中提到的贝因美、圣元、伊利这三款国产婴儿配方奶粉中,每100克奶粉检出含0.4克至0.6克反式脂肪酸,其含量并未超出内地和国际安全标准。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昨天也发布监测结果表示,国产婴幼儿配方乳粉中反式脂肪酸含量符合国家标准;进口婴幼儿配方奶粉中同样含有反式脂肪酸,检测值还普遍高于国产奶粉。所谓在个别品牌婴幼儿配方乳粉中未检出反式脂肪酸是虚假的、不科学的。
与反式脂肪相比,饱和脂肪更值得警惕
既然反式脂肪酸对宝宝无益,是不是就要对其赶尽杀绝呢?其实,反式脂肪酸是哺乳动物乳汁中的固有成分,是大自然选择的结果。科学界认为,对于食物中的天然反式脂肪酸,尚没有资料证明其对健康有不利影响,一些研究显示,天然反式脂肪酸可能对人体健康有益处。
而当前,所有市售的婴幼儿奶粉中,反式脂肪酸实际含量均远远低于国际和国家标准。由于植物油在正常的精炼过程中需要高温处理,所以不可避免地会产生微量反式脂肪酸,奶粉生产做为产业链的下游是无法去除的,所谓“奶粉中绝对不含反式脂肪酸”的说法是不科学的,宣称“某某品牌奶粉中没有反式脂肪酸”完全是虚假宣传。

另外,反式脂肪酸的存在肯定也有它的必要性。使用氢化植物油可以改善食物的口感,比如曲奇更加酥脆、奶茶更加润滑。此外它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,可以延长保质期,且比动物油脂比如天然奶油成本更低,因此食品工业界应用广泛。而我国食品安全风险评估中心发布的评估结果也显示,中国居民膳食的反式脂肪酸摄入量仅占0.16%,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建议的1%的限值,也显着低于西方发达国家居民的摄入量。由此可见,之前媒体的报道大大夸大了反式脂肪酸的风险。
反式脂肪不是洪水猛兽,没有必要对它产生恐慌,尽管它对人体健康没什么积极作用,但要追求零摄入也是不现实和没必要的。反式脂肪确实是饮食中的一个“风险因素”,应该尽量减少它的摄入。但目前绝大多数中国居民的反式脂肪摄入量低于WHO的“推荐限量”,它带来的风险在可以接受的范围内。对于个人来说,在努力减少含反式脂肪比较多的食品时,别忘记控制饱和脂肪带来的风险。
陪伴成长,为宝宝选择适合的水杯是爸妈们的必修课。在挑选水杯时的纠结,相信大家都懂—&m...